alt

alt

新聞訊息

【新聞報導】雲林,農情蜜驛

雲林,農情蜜驛(上) 2017.2.08 中國時報電子報 作家顏艾琳
 
alt

麻園村的荷蘭古井。(顏艾琳攝)

alt

菸樓一景。(顏艾琳攝)

 

道之驛裡的農青有些是大學本科生想嘗試新觀念來農銷;也有人想在農學上結合自己的專業,找出一條拉近城鄉生活與消費的途徑。我在他們身上看到台灣新生代農青,對鄉土的投入與熱情。

梅姬颱風穿過中央山脈,裙襬掃過台西部,其帶來的豪雨跟下沉熱風,讓台灣的農產首都雲林,所見是大片的樹倒、稻葉捲曲、菜園糜爛、瓜藤架子傾倒、溫室屋蓋全都掀開……滿目瘡痍還不足形容慘況。「道之驛」的秘書長林淑娥要我延期來,因為拍照必是一片狼藉。我卻想見證台灣農產業在天災之後,官方跟民間的社區營造,是否能發揮什麼作用?

 

從城市到農學的驛站

「道之驛」坐落在西螺交流道旁,一座專屬雲林農特產的形象館。

道之驛的負責人林淑娥長期關心NGO組織的人才培訓,因辦理「青年農業改善競賽CITA」而走進雲林。執行CITA青年農業競賽過程中,她被開啟不同的視野,更在踏入雲林後看到農產與青年就業諸多問題,跟身處於台北時所理解的,有很大的差距。

為了驗證自己的觀察,她決定蹲點雲林,繼續辦理第二、第三屆CITA,同時設計不同目標與進程。林淑娥認為,偏鄉農業地區的青年就業問題不在於資金與熱情,尤其近年官方已提供許多資金管道,來協助青年在農村創業與發展。因此她假設:如果能協助年輕人培養專業和整合的能力,為他們創造商業的人脈網絡,也許有機會農青們在地創業,更能幫助地方農產行銷與社區發展。

標下承攬道之驛是第一步,因為要有個地方作為在地青年的農學教育基地。第二步是向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雲嘉南分署申請「培力計畫」。她很感謝分署的支持,因為後來才知道,道之驛的培力計畫不同於過去的計畫類型,也算是官方培植民間農學基地的實驗範例。當第一、二步完成後,她開始說服朋友圈,把想法傳播出去,請大家來支持道之驛。沒想到,有人以消費者身分來購買農作,有人奉獻畢生累積的產業經驗,作為講師來指導。她知道自己專業知識不足,所以她請這些願意幫忙的朋友都要當嚴厲的消費者和講師,協助她來提高這些年輕人的專業技能與商業服務技巧,並期待這些朋友在未來都能成為這些年輕人的客戶,奠定他們創業時的人脈基礎。

道之驛十多位農青泰半是雲林人,被分為四個組:商品開發與行銷、活動企畫規畫、美術設計、社區資源調查。他們也很積極學習剛起步的農學創業,認真、質樸與誠懇是他們的特色,不論行政、行銷、文案、企畫案、插畫海報設計、課程開發、網站更新、團購分類包裝……還要輪班擔任店員跟學習料理。每次去道之驛,不論是館內外的清潔維護、養羊、辦公室裡各司其職,還有遊走雲林的嚮導,統統由這群年輕人負責。我問其中幾個,為什麼從事這工作?有些是大學本科生想嘗試新觀念來農銷;也有人想在農學上結合自己的專業,找出一條拉近城鄉生活與消費的途徑。像吃素的李漢鵬研究台灣廟宇文化,他以雲林為中心往外擴及,記錄了附近許多廟宇建築、傳奇發源跟民俗信仰的典故,當我們到台灣農權發起人林國華故居,古坑鄉麻園村時,就是漢鵬引領我認識全台罕見的芒果王公廟。到西螺老街,漢鵬跟世章帶著我鑽進荒廢的老戲院、解說老屋活化、新建的東市場、品嘗道地美食小吃、介紹順成油廠、永豐米糧行、苦瓜達人……我在他們身上看到台灣新生代農青,對鄉土的投入與熱情。

 

消失的菸樓與崛起的咖啡

走進麻園村,這裡的鄉野傳奇如真似幻的應證著;荷蘭井上的血手印紅磚,真的是那位防被侵吞財產而「坑婢殉葬」洪員外的?信仰中心的王公廟,主祀的是一株曾因救駕嘉慶君的老芒果樹,而晉封「檨仔千歲」?壓著掌印的紅磚、芒果王公、還有頹圮中的菸樓,訴說著麻園不平凡的過往,所存在當今的農村素材。對於未來規畫,縣政府成立「樂活旅遊產業推廣聯盟」,推動社區產業與在地文化的主題遊程。這也是菸樓子弟阿賢憂喜參半的原因。

台灣有菸樓的三大鄉村:高雄美濃、花蓮鳳林、雲林的麻園跟林內。而雲林僅存還在生產的菸樓就是阿賢家族所有,可就在2016年夏天,台灣菸酒公司下令將停止收購菸草,台灣最後的生產菸業廠,即將走入歷史。阿賢本來寄望一泊二食的主題行程,能挽救當地的菸樓,看來也將跟那些早就停業的菸樓一樣,屋瓦長滿青苔、牆壁龜裂、製菸器材逐一毀壞......

「走,比麻園還要早熄菸的林北村,有一對很樂觀的夫妻喲。」阿賢帶我們去看一對「很傲驕」的林北人。才抬頭我就笑了,「真得很靠北,哪有人叫林北(閩南語:你老爸)的啦!」陳木圍、黃秀雲夫妻迎面也說,「沒辦法,誰叫我們是林內鄉林北村,就是林北人啊!」他們也是製菸人,面對菸樓無法生產,只能提早改做觀光生意。沾著諧音「林北」,他們將菸樓打造成觀光景點,提供客家飲食DIY、導覽菸業、附近景觀導覽、骨董,以詼諧驅走產業落寞的心情,連艾草麻糬、客家擂茶都讓人會心一笑。在這裡,眼淚是被陳氏夫妻的搞怪創意逼出來的笑意。真是林北卡好。(上)

 

雲林,農情蜜驛(下) 2017.2.09 中國時報電子報 作家顏艾琳
 
alt
 
古坑已成為台灣咖啡的代名詞。(顏艾琳攝)
 
alt
 
古坑咖啡情懷。(顏艾琳攝)
 

農情因人而緊密連結,為地方提升競爭力的團結能量…下鄉了,城市的餐桌才能端出更多農人辛苦種的菜。城與鄉的距離,在農青的眼裡並不那麼遠。

 

台灣熄了菸業,但是咖啡卻因古坑而讓「台灣咖啡」香氣遠播。台灣在清朝時就被英國商人發現氣候風土宜種咖啡,於1884年引進一百株阿拉比卡咖啡樹,早於法國商人在雲南種咖啡二十年,算是「中國咖啡」最初的引進栽植地。到了日據時期,日人在古坑荷苞山栽種多達三百公頃的咖啡,由於品質優良,是當時進貢天皇的重要作物。

所以古坑產台灣最好的老欉咖啡,不若其他區域是在921地震後轉換輔導的新欉。往劍湖山樂園方向走去,不論是往華山、荷苞、大埔、草嶺一路都是民宿跟特色農村餐廳。我則為了一杯充滿感情的咖啡而去大埔村。

雖然古坑以華山咖啡為知名,但內行人會帶你去大埔「吉米5」。那是一片翠綠的小山谷,可遠眺咖啡園,由黃碧珍經營的咖啡餐點民宿。這莊園地理位置非常幽靜,偌大的挑高建築餐廳、後邊的家居、供露營的草坪、菜圃、廚房等等原是她跟丈夫共同規劃起建,沒想到夢想的雛型即將完成,丈夫竟意外離世,而她還懷著第四個孩子。碧珍這個遺腹子早產,還帶著三個孩子,咬牙把民宿蓋起來了。

不僅如此,她遵循先生說好的有機栽種,開始拿起鋤頭種下第一株玉米,自此一手包辦家庭、農作、農產品加工、經營民宿所有的工作。她善用先生的撫卹金展開新生活,也體會鄉里那些失業的單親媽媽有多辛苦。碧珍開發農產品加工技術,找了虎科大幫忙品牌行銷,找社區的單親媽媽一起來學做咖啡鳳梨酥、糕餅,怎麼煮咖啡。她教給這群媽媽的不是興趣,而是為了生活。

為了精進與尋找合作夥伴,她參加雲林縣的有機協會、道之驛的農業青年改造計畫之謀合專案,努力營造一個無毒且友善的農學空間。她的民宿外圍像個生態教室,室內提供上課空間跟桌椅設備。碧珍找過台大和嘉大的學生一起策辦失親兒的饗宴活動、夜觀昆蟲世界、品嘗有機餐點、有機食材的烹飪課、社團或公司企業的學習課程包場等。

夜宿於此,享受星空雲月、蟲鳴唧唧的幽靜,晚餐卻令我激動了。碧珍以當地有機食材入菜,長豆乾燉排骨湯、蒜炒油菜、咖啡醬五葉松酒醉雞、酥炸鮸魚塊佐自製柳丁醬,石頭煨醉蝦,香菇筍尖肉絲鍋巴飯,又飲自家釀的樹葡萄酵素飲,夜談時品不同烘培度的咖啡,那咖啡端上來,飄著不僅是有機咖啡香,還有碧珍為自己、家人、鄉親滿滿的芬芳之情。

 

油來藝去的西螺

斗六吃肉圓,北港剝花生,古坑喝咖啡,來西螺喝醬油?完全正確。先彎去土庫的順成油廠喝點苦茶油、冷榨白麻油跟花生油,嗑幾塊老闆娘親自做的芝麻糖,才能鹹甜平衡。說笑的啦,不過這家油廠當年從一輛鐵馬、左右掛兩桶油桶開始起家金已傳到三代。擔任總鋪師的阿禧師因水湳機場興建而遷村,來到土庫定居,這位總鋪師很重視料理用油,來到土庫轉業的第一念頭就是製油,從挑著油桶沿街叫賣,一步步開了柑仔店,直到超市崛起後,就不再做柑仔店了,目前生意都靠老主顧。卻因為王德煙夫妻遵從王金常(阿禧師)的良心製油,傳統工法使油品精純,名聲歷久不墜,更在爆發食用油風暴後,消費者聞名而來,生意反而更好,於是32歲的王偉盛,也回來接家業。

順成用低溫冷壓製油,花生油、苦茶油、白芝麻油,通通不會燥。王老闆說「我喜歡把東西做出品質,做得新鮮,只要受顧客稱讚,我就做得開心,也會應消費者要求研發不同的東西。少量來做,重視品質。製油是良心事業。」王媽媽做的芝麻三兄弟糖,是黑白芝麻加上亞麻仔,好吃又營養,讓我一吃鍾情。

來到西螺,老街風情更勝以往,原來四年前老街重整了,東市場連接老街,一前一後連成一氣,形成一個文創商圈,在此品嘗不掛招牌的阿敏碗稞、熱愛用餐情境而投入老物買賣的阿秀小吃,在如此復古又充滿創意的廊下,吃蚵嗲、炸韭菜、簡單的板豆腐湯,最後再去鐘樓喝一杯古坑咖啡,欣賞返鄉從事植物手藝的黃夙佞作品、美女文青馬哈的繪畫創意商品、湧林工作坊蘇秉宏的木藝、逛逛丸莊醬油廠、買陳源和釀製的台灣黑豆醬油跟獨家薑油,西螺老街可說是一條有歲月風華,充滿各種味道,被當地人跟返鄉重新出發的文藝工作者,可充分發揮「藝油味進」的聚集處。

此番遊雲林,我見識了農情因人而緊密連結,為地方提升競爭力的團結能量。回到城市,不禁思考淑娥講的,下鄉了,城市的餐桌才能端出更多農人辛苦種的菜。城與鄉的距離,在農青的眼裡並不那麼遠。(下)